最近,溫州
中小企業老板跑路的很多,原因基本是
資金鏈斷裂,無力償還債務。人們因而多把此歸咎于中小企業融資難,這不免以偏概全。
中小企業倒閉潮到底由何而起?長期來看,是因為不少實業在中國變得無利可圖,逼迫企業進入房地產和投資等類金融領域,從而出現產業空心化的趨勢。伴隨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的,是節節高漲的人民幣匯率,傳統低成本生產的優勢逐漸削弱,出口導向模式的基礎嚴重動搖,中小企業普遍面臨增長瓶頸。
這種現象,其實符合行業發展周期性規律:在成長期和成熟期之間,會有一段“震蕩期”,在此期間大量企業會倒閉或被收購兼并。在成長期內,行業的規模增長一般遠超10%,大量中小企業活躍其間。隨著行業的逐漸成熟,供需趨于平衡,成長性下滑,不少企業將難以生存,主動或被動地離開,結果是行業集中度大幅上升,一些企業逐漸發展規模經濟獲得壓倒性優勢,中小企業淪為拾遺補缺的細分市場填補者。
這種規律,顯然不限于發達國家。隨著中國成為“中等收入水平”國家,之前三十年的瘋狂增長已經到了極限,快速增長的副作用越來越顯著。雙位數增長的理性回落意味著,中國經濟即將迎來低速增長弱周期。就像進入了彎道,再不踩剎車會有傾覆的危險。如此看來,一部分逐漸失去競爭力的中小企業逐漸倒閉,并不完全是壞事,符合優勝劣汰、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,淘汰一部分是必然的,是進入“中等發達國家”必須付出的代價,如同韓國,不值得大驚小怪。
然而,本輪倒閉潮還有其他短期的誘因,金融危機持續發酵,國內的宏觀調控政策雪上加霜,銀根迅速收緊。就我所知,融資難的問題,并不僅限于經營情況不佳的企業,哪怕是一些經營很正常、中長期具有競爭力的企業,也遭遇到銀行收回貸款后不再“續貸”的難題,結果不得不依靠高利貸來進行暫時的周轉。
因此,在這樣的背景下,絕不意味著政府可以聽任中小企業自生自滅。中國有4000萬家中小企業,貢獻了60%的GDP、50%的稅收、80%的城鎮就業,作用無可替代。如果長短期的因素同時發酵,使本來應該逐漸洗牌的行業迅速集中,結果將是災難性的。尤其對于產業空心化的問題,政府有職責去引導這些熱錢。不然,當短期投資代替實業成為經濟活動的主流,誰來創造價值?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,沙灘上的堡壘終將倒塌。
那么,政府該如何為中小企業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呢?首先,停止“國進民退”,打破國有企業的壟斷,把更多的經濟領域向民營企業開放,以免民營企業擁擠在低成本生產的夕陽行業,或者是房地產等若干類金融領域。
其次,盡可能取消貸款待遇雙軌制,貸款向中小企業傾斜。銀行由于體制原因,對于向國有企業貸款,常常不遺余力;而中小企業,因為資產有限風險偏高,一向處于貸款的弱勢。
第三,資本市場改革,不讓股市成為企業短期圈錢的工具。由于之前的創業板疏于引導和監管,使一些并不具備上市條件的企業短期內突擊上市,市盈率高企,間接誘發了今年以來的股市調整。結果是,擬上市企業面臨更不可預測的上市前景,只能過度依賴借貸。
第四,進行利率改革,為民間資本拓寬投資渠道,民間借貸進一步合法化,比如不再把四倍于銀行貸款利率的借貸一律算作“高利貸”。在本次倒閉潮中,民間借貸最為人所詬病。由于目前銀行利息遠低于CPI上漲幅度,銀行實際利率為負,這逼迫很多資金從銀行取出,盤旋著尋找高回報。